瑜伽常识 /MANUAL
健身房里的“银发族”
健身房里的“银发族”每天早上8时,当年轻人正奔波在上班路上的时候,位于赤岗的某家健身房门口,便早早等候着十多名老年人,有的提前半小时守在这里,有的则索性在路旁一边简单热身,一边与熟识的同伴们拉着家常。这是这群老人们开启一天的方式:待健身房的门一开,他们便纷纷各就各位,或在健身器械区,或在跑步机上,或在泳池里,度过属于他们的活力清晨。
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,在市内多处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健身房内,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体,相比于在公园、江边打太极拳、跳广场舞,他们更热衷于突破“舒适区”,追求更进阶的运动消费体验——不仅追求更强的运动节奏,更丰富的运动方式,且更乐于以健身房为核心,建立起属于他们的“小圈子社群”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中国60岁及以上的银发群体人口超过了2.6亿人,占比总人口的18.7%。为了保持健康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将退休后的社会活动转移到运动上。
据此前上海体育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,66.10%的受访老人表示需要专业的室内健身场所,其中34.19%老人表示非常需要专业的室内健身场所。整体而言,受访老人认为目前锻炼方式较为单一,适合老人的室内健身场所供给不足。
记者走访时发现,在老年人居住较为密集的市区,性价比较高的健身房正逐渐成为一批老年人的“新宠”,随着老年人健身需求上升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走进健身房、舞蹈房、游泳馆等,这些老人向往更“年轻态”的消费及生验,他们乐于为健身、瘦身“买单”,甚至购买私教课程,同时更将健身场所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在那里开展更为高效的社交活动。而围绕老年人运动健身,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业态出现,如适老化健身器械、社区嵌入健身房,线上平台也推出了针对中老年人群的运动课程。
早上8时,记者走进了位于赤岗的某家健身馆内,尽管刚开始营业,工作人员还未来得及开灯,但老人们却已纷纷忙不迭地开始更换装备;不到十分钟,泳池区便已有了七名老人在锻炼NG体育。
一旁的健身区域也同样热闹。牛叔是健身器械区的“常客”,今年70岁的他尽管已经头发花白,但精气神却依旧饱满。六年前,牛叔在妻子的鼓励下一同报名了健身房,“两人办卡,一人打折,她游泳,我健身。”几年坚持下来,牛叔收获了一身漂亮的肌肉。如今,他几乎熟悉每一类器械的使用,在他的带领下,不少住在同一小区的老人也开始选择到健身房锻炼。
牛叔告诉记者,对于他来说,选择健身房其实一开始是“无奈之举”,因为家附近的公共健身设施不足,为了能够锻炼身体,夫妻俩这才选择了这家离小区大约500米左右的健身房。“虽然一年上千元,但是其实整体算下来是物超所值的。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,甚至有时一天来两次。不仅如此,健身房里有比较齐全的配套设施,同时训练的时候还会有教练看护,相对更加安全。”
与牛叔同一个时间报名的还有今年62岁的如意姐和70岁的招财叔,因为常年在健身房里碰面,于是几人便互加微信成为了好友,还建立起一个名为“活力健身老友群”的微信群,目前成员已有十多人。这个群也成了维系老人们社交的“黏合剂”,今天几点去上课,明天一同去哪里吃饭,假期一同去哪里旅游,只需要在群里吆喝一声,其余成员便会纷纷应答。“一天的时间就在健身房度过了,早上吃完早餐就来聊聊天,到点了去上瑜伽课,中午回家吃饭,下午再过来游泳,闲暇时一起喝喝茶,开心好多。”招财叔说。
今年70多岁的金大爷也是健身房里的“老面孔”。尽管不会使用手机,但老爷子也有属于他的一套“社交密码”:女儿给他买了十多件荧光绿的运动衣,老爷子将衣服给这些“健身友”们一人发了一件——这件衣服就像老人们的“团服”,而“活力、健身、快乐”就是他们的信条。
金大爷几乎是该健身房会员里年纪最大的一位,大多数时候,他都是选择相对舒缓的游泳或者其他项目。运动个把小时金大爷也不着急回家,倒上一杯茶,悠然坐在门口休闲区,一边与进门的熟人打招呼,一边与坐在休闲区的年轻人拉家常。健身房对于金大爷来说,似乎融合了游泳馆、公园和茶馆的功能,尽管家中有跑步机、小区内有花园,但是金大爷依然喜欢在这里待上一天,“这里好啊,有朋友,环境也舒服。”金大爷说。
记者了解到,以牛叔所在的这家健身房为例,如今,该健身房共吸纳了将近300多名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。“绝大多数老人家都是几年前报名的,很多人都选择办五年甚至六年的年卡。”该健身房的客户经理吴先生告诉记者,“尽管这些老人家在总会员人数中的比例不大,但他们在健身房里练习的时长却是最久的,有的老人会每天一大早骑两公里的单车来这里健身,还有的老人会一天来两次。其中80%的老人家喜欢游泳,还有20%的老人会喜欢器械、瑜伽、舞蹈等。”
对于大多数健身房来说,老年客户群体过去是不太被“重视”的,因为该群体的消费意愿往往比较低,而健身房的盈利多数都来自私教课程。“但近两年我们发现,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也在逐渐提高。”吴经理表示,“特别是对于一些更追求科学健身的老人家来说,他们也开始花钱购买私教服务,比如器械、游泳,甚至拳击、复健课程等。”
以牛叔为例,近两年,牛叔夫妻俩在健身方面就投入了好几千元,牛叔告诉记者,为了解决一些肌肉疼痛的问题,夫妻俩便报名了康复课程,“确实对于缓解肌肉问题有帮助。”
相比之下,部分中老年女性则拥有更强烈的消费意愿。她们的塑形和健身意识相对更加明确,尽管在健身房内她们的停留时间不长,但却能通过选择私教课程获得不错的健身成效。
今年51岁的谢大姐就是其中一个“发烧友”。从五年前起,谢大姐便开始留意周边的健身房。如今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,她便会步行来到健身房,在这里“挥汗如雨”,多则4小时,少则一个多小时。“我在这里的每一分钟几乎都在流汗。”谢大姐说,除了日常“撸铁”,她还会报名瑜伽、健身操、搏击操、有氧冲击等团课,为了纠正自己的动作,她还报名了私教课程。
除了线下的健身课程,谢大姐还会购买一些装备和线上课程,即便是健身房因疫情闭馆期间,她也会在家里进行练习,其中仅网上“燃脂营”课程她就一共坚持了260期,总计居家运动时长1363分钟。
相比运动给谢大姐带来的健康和快乐,几千元的健身支出在她看来几乎微不足道。“退休前我有130多斤,现在我才110斤。并且瑜伽把我的颈椎和腰椎病都治好了。”
对于这一群乐于进阶消费的老年人来说,健身房似乎就是一个可以忽略年龄的场所。在这里,他们不相信年龄,只相信勤奋。而这些尝试走出传统健身区域的老人们,似乎正在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:运动既是生活本身,也是创造生活的过程,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各种可能。
以上现象背后,折射出老年人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,而在现实生活中,真正能够走进健身房的老人实际上依旧属于小部分。尽管越来越多老年人愿意尝试线上、线下健身,但在实际生活中,他们依然会面临各种“困扰”,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以及健身器材不足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1年末,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.1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.41平方米,活动空间有限,也使得老年人有时不可避免与年轻人产生场地使用上的冲突。
记者了解到,“银发健身族”在知识获取上大多主要靠自学和分享交流,相应的老年健身私教以及适老化健身器械不足,使得老年人在安全健身方面仍存隐患。这也导致一些健身房在招收老年会员时更心存疑虑,让不少60周岁以上、有着强烈健身需求的老年人“无处挥汗”。
此外,就运动装备来看,除运动鞋外,银发族在日常活动中还需要护膝、护肘等运动辅助设备,但目前普及不足。记者在采访时观察到,不少老人在健身时通常更青睐椭圆机、跑步机、动感单车、引体向上等器械,而在使用这些器械时却容易磨损膝盖;至于杠铃、卧推等负重装备,更容易对老人的膝盖造成损害,目前市面上,针对老年人健身保护的运动装备仍是缺口,老年人在健身时佩戴护具的意识也需要提升。因此,未来如何营造让老年人更科学、有效、融洽的健身环境,仍旧需要各方关注。